8月12日,就在发布上市后首份财报的同一天,Circle丢出了一颗重磅炸弹:@arc,一条专为稳定币金融打造的 L1 区块链。
如果只是看新闻标题,你可能会以为这又是一个普通的公链故事。
但当你把它放在 Circle 过去七年的轨迹中去解读,就会发现:
这不是一条公链,这是一个关于“数字央行”的领土宣言。
传统意义上,央行有三大职能:发行货币、管理支付清算系统、制定货币政策。
Circle 正在一步步完成数字版复刻——先用 USDC 拿下“铸币权”,再用 Arc 搭建清算系统,下一步,或许就是数字货币政策的制定。
这不仅关乎一家公司,而是数字时代货币权力的重新分配。
Circle 的央行进化论
2018年9月,当Circle和Coinbase联合推出USDC时,稳定币市场还是Tether的天下。
Circle 选择了一条当时看似“笨拙”的路:极致合规。
第一,它主动迎战最严苛的监管关卡,成为最早拿到 纽约州 BitLicense的公司之一。这张被业内称为“全球最难拿的加密牌照”,申请流程之繁琐让许多公司望而却步。
第二,它没有选择孤军奋战,而是牵手Coinbase组建 Centre 联盟——既能分担监管风险,又能一次性接入Coinbase庞大的用户群,让USDC一出生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
第三,它把储备金透明度做到了极致:每个月都公开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储备审计报告,确保100%由现金与短期美国国债构成,不碰任何商业票据或高风险资产。 这套“优等生”打法,在早期很不讨好——在2018年到2020年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,USDC 被嫌弃“过于中心化”,增长缓慢。
转折点出现在 2020 年。
DeFi之夏的爆发让稳定币需求激增,而更重要的是,对冲基金、做市商、支付公司等机构开始入场了,USDC的合规优势终于显现。
从 10 亿美元流通,到 420 亿美元,再到如今的 650 亿美元,USDC 成长曲线几乎是陡直向上。
2023年3月,硅谷银行倒闭,Circle有33亿美元储备金存在这家银行,USDC一度脱锚至0.87美元,恐慌迅速蔓延。
这场"压力测试"的结果是,美国政府出于系统性的风险防控,最终为所有硅谷银行储户提供了全额担保。
虽然不是专门给Circle的救助,但这次事件让 Circle 意识到,仅仅做发行商是不够的,必须掌控更多的基础设施,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而真正激起这种掌控感的,是Centre联盟的解散。这件事暴露了Circle的"打工人"困境。
2023年8月,Circle和Coinbase宣布解散Centre联盟,Circle完全接管USDC的控制权。表面上看,这是Circle获得独立;但代价是沉重的,Coinbase获得了USDC储备收入50%的分成权。
这意味着什么?2024年,Coinbase从USDC获得了9.1亿美元的收入,同比增长33%。而Circle在同年支付了超过10亿美元的分销成本,其中大部分流向了Coinbase。
换句话说,Circle辛苦做大的USDC,一半的利润要分给Coinbase。这就像是央行印钞,但要把铸币税的一半交给商业银行。
此外,波场的崛起更让Circle看到了新的盈利模式。
2024年,波场处理了5.46万亿美元的USDT交易,日均处理超过200万笔转账,仅通过提供转账基础设施就获得了丰厚的手续费收入,这是一个比发行稳定币更上游、更稳定的盈利模式。
特别是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下,传统的稳定币利息收入将面临收缩,而基础设施手续费却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。
这也给了Circle一个警醒:谁控制基础设施,谁就能持续收税。
于是 Circle 开始了打造基建的转型之路,布局多点开花:
Circle Mint 让企业客户直接铸造和赎回USDC;
CCTP(跨链传输协议)实现USDC在不同区块链的原生转移;
Circle APIs为企业提供一整套稳定币集成方案。
到2024年,Circle 营收达16.8亿美元,且收入结构开始转变——除了传统的储备金利息,越来越多来自API调用费、跨链服务费和企业服务费。
这种转变,在最近 Circle 公布的财报中得到了印证:
数据显示,Circle 在今年第二季度订阅和服务收入达到了2400万美元,虽然只占总收入的3.6%左右(大头仍是USDC储备的利息),但同比去年则快速增长了252%。
从单一印钞收利息的生意,转变成多元的“收租”的生意,商业模式更具掌控力。
Arc 的登场,是这一转型的高光时刻。
USDC 作为原生Gas,无需持有ETH或其他波动性代币;机构级报价请求系统,支持7×24小时链上结算;交易确认小于1秒,可为企业提供余额与交易隐私选项,满足合规需求。
这些功能,更像是用技术在宣示货币主权。Arc向所有开发者开放,但规则由Circle制定。
至此,从Centre到 Arc,Circle完成了三级跳:
从私人银行发行银行券,到垄断货币发行权,再到掌管整个金融系统——只不过,Circle的速度更快。
而这场“数字央行梦”,它并不是唯一的追梦者。
野心相同,路径不同
2025年的稳定币战局,几大巨头都有一个“央行梦”,只是路径各不相同。
Circle选择了最难但可能最有价值的路径:USDC → Arc区块链 → 完整金融生态。
Circle不满足于只做稳定币发行商,而是要掌控整个价值链——从货币发行到清算系统,从支付轨道到金融应用。
Arc 的设计处处充满了“央行思维”:
首先是货币政策工具,USDC作为原生Gas,让Circle拥有类似“基准利率”的调控能力;其次是清算垄断,内置的机构级RFQ外汇引擎,让链上外汇结算必须通过其机制;最后是规则制定权,Circle保留了协议升级的控制权,可以决定哪些功能上线,哪些行为被允许。
这里最难的,是生态迁移 ——如何说服用户和开发者离开以太坊?
Circle的答案是不做迁移,而是做补充。Arc不是要取代以太坊上的USDC,而是为那些现有公链无法满足的用例提供解决方案。比如需要隐私的企业支付,需要即时结算的外汇交易,需要可预测成本的链上应用。
这是一场豪赌。如果成功,Circle将成为数字金融的"美联储";如果失败,数十亿美元的投入可能打水漂。
Paypal 的打法务实而灵活。
2023 年 PYUSD 首发于以太坊,2024 年扩展至 Solana,2025 年又在 Stellar 网络上线,近期更覆盖 Arbitrum 。
PayPal 没有建设专属公链,而是让 PYUSD在多个可用生态中灵活铺开,每条链都是一个可用的分销渠道。
在稳定币的早期阶段,分发渠道确实比建设基础设施更重要。当你有现成的可以用,为什么要自己做?
先占领用户心智和使用场景,未来再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,毕竟 Paypal 自己有2000万的商户网络。
Tether 则像加密世界事实上的“影子央行”。
它几乎不干预USDT的使用,发出去就像现金,怎么流通是市场的事。特别是在那些监管模糊、KYC困难的地区和用例中,USDT成了唯一选择。
Circle 创始人 Paolo Ardoino 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USDT 主要服务新兴市场(如拉美、非洲、东南亚),帮助当地使用者绕过低效的金融基础设施,更像是一种国际稳定币。
凭借在大多数交易所3–5倍于USDC的交易对数量,Tether形成了强大的流动性网络效应。
最有意思的是 Tether 对新链的态度。它不主动建设,但会支持别人建设。比如支持 Plasma 和 Stable 这样的稳定币专用链。这像是在下注,用很小的成本维持在各个生态的存在感,看哪个能跑出来。
2024年,Tether 的利润超过100亿美元,超过众多传统银行;Tether没有用这些利润来做自己的链,而是继续买国债和比特币。
Tether 赌的是只要保持足够的储备,只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,惯性就能维持USDT在稳定币流通中的主导地位。
上面三种模式,代表了三种对稳定币未来的不同判断。
PayPal相信的是用户为王。有了2000万商户,技术架构是次要的。这是互联网思维。
Tether相信的是流动性为王。只要USDT还是交易的基础货币,其他都不重要。这是交易所思维。
而Circle相信的是基础设施为王。控制了轨道,就控制了未来。这是央行思维。
这个选择的理由可能在于Circle CEO Jeremy Allaire的一次国会证词中:"美元正处于十字路口,货币竞争现在就是技术竞争。"
Circle看到的不只是稳定币市场,而是数字美元的标准制定权。如果Arc成功,它可能成为数字美元的"联邦储备系统"。这个愿景值得冒险。
2026 年,关键时间窗
时间窗口正在收窄。监管在推进,竞争在加剧,Circle 宣布Arc将在2026年上线主网时,加密社区的第一反应是:
太慢了。
在一个以"快速迭代"为信条的行业,花费近一年时间才从测试网到主网,看起来像是错失良机。
但如果你理解Circle的处境,会发现这个时间点还算不错。
6月17日,美国参议院通过了GENIUS Act。这是美国第一个联邦层面的稳定币监管框架。
对Circle来说,这是期待已久的"正名"。作为最合规的稳定币发行商,Circle几乎已经满足了GENIUS Act的所有要求。
2026年,正好是这些细则落地、市场适应新规则的时间点。Circle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但也不想来得太晚。
企业客户最看重的是确定性,而Arc提供的正是这种确定性——确定的监管地位、确定的技术性能、确定的商业模式。
如果Arc成功上线,吸引了足够的用户和流动性,Circle将确立自己在稳定币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导地位。这可能开启一个新时代——私人公司运营的"央行"成为现实。
如果Arc表现平平,或者被竞争对手超越,Circle可能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。也许最终,稳定币发行商就只能是发行商,而不能成为基础设施的主导者。
但无论结果如何,Circle的尝试都在推动整个行业思考一个根本问题:在数字时代,货币的控制权应该在谁手里?
这个问题的答案,可能在2026年初见分晓。